【文理News】我院教师参加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修班
2025年1月18日,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支持下,南宁理工学院文理学院的谢木连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由高教国培(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修班。此次研修班通过深入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AI)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推动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助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研修班的首个主题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磊主讲,际案例阐释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价值。
他指出,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已经面临着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互动不足等挑战,而虚拟仿真技术则能够通过生动的互动体验和情境再现,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虚拟仿真技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对党史、国史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王教授在讲座中进一步分析了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金课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首先是“为何而能”,即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程的背景。他认为,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虚拟仿真技术的兴起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其次是“因何而能”,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程的优势在于其沉浸式学习体验和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身临其境的场景再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是“如何而能”,即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包括如何设计符合课程内容的虚拟仿真场景,如何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研修班的第二个主题由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渠长根主讲,渠教授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红色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结合AI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分享了AI赋能下的红色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渠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结合的现状。他指出,虽然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也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AI技术,提高红色文化教学的效果,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渠教授进一步阐述了AI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特别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他介绍了AI技术如何通过智能化问答、虚拟助手、情境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互动体验,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此外,AI还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实时互动,回答学生的疑问,解决教学中的盲点。
渠教授还探讨了AI赋能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他认为,AI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通过AI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得思政课不再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的互动课堂。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使思政课程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我院谢木连老师在研修班结束后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的深入剖析,又有实践的具体指导,为她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此次学习,谢老师深刻认识到虚拟仿真技术和AI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并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将这些先进技术引入课堂,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谢木连老师表示,未来她将根据研修班所学,结合南宁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利用虚拟仿真和AI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谢老师强调,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有为的新时代青年,而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次研修班的圆满结束,不仅增强了参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也为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相信在科技赋能下,红色文化将成为高校课堂的鲜亮底色,思政教育将更好地服务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力量。
一审:谢木连
二审:覃学鹏
三审:庄杏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