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专栏】以教师专业发展肩负起人才强国使命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摆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揭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同时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新时代教师要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考题”,必须从读懂时代、读懂教育、读懂课标“三个读懂”上下功夫,加速自身专业发展,切实肩负起人才强国的神圣使命,对接人才强国战略需求。
读懂时代,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读懂时代,要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视野。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因此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看教育,增强人才强国的使命感、紧迫感,不忘教育初心、坚守三尺讲台、提高专业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读懂时代,要从政治高度肩负专业使命。第一,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勇挑政治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传道者要明道、信道”,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第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落实课程思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读懂时代,要着眼新科技革命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鲜明的时代性、高度的政治性、非凡的超前性等特点。特别是面对无影无形的数字空间,教师的数字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让教师职业充满了挑战甚至风险,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挑战。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取向更为多元,青少年成长环境十分复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完成,也要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实现;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不仅要接受真实物理空间的诸多挑战,也要接受虚拟数字空间的严峻考验。
读懂教育,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温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读懂教育,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民中心”,就是要加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满足老百姓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强烈愿望。发展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点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与为党育人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彻底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现象,用科学的教育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正确的哲学观平衡影响教育改革的多种因素,用科学的评价观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让专业成长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读懂教育,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温度。读懂教育,才能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坚持德育为先,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坚持理想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健康第一,加强体育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减负提质,提高课程教学领导力。
读懂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受学校文化的影响。教育理想,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教育需要和谐关系,它是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团结,它是专业发展中同伴互助的基础,也是共享资源,凝聚智慧的根本保障;教育需要牺牲,它是不讲条件的服从,是服务学生的奉献;教育需要研究,它是读懂学生理解课标的基础,是培养拔尖创新强国人才的关键。“没有奉献作基础,组织内的关系是不成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生命的对流,用自己的生命去教育、引导、唤醒、照亮学生,同时,学生们也以他们的生命在滋润、提升老师,使老师不断获取和拥有新的更高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读懂课标,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在其专业研究的的深度。教师只有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新考试、新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专业发展。
一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学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基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需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模糊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低阶的能力培养、死板的知识传授等问题,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实现课程育人。首先,坚持素养导向。彻底摒弃目标不明、素养不清,以及缺失正确价值观引领的教学。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以素养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强化学科实践。彻底摒弃从抽象到抽象,缺失真实情境、充分体验的教学。注重“做中学”,着力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走进真实世界、认识真实世界,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再次,推进综合学习。彻底摒弃碎片化、低阶化的教学。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结构化。最后,落实因材施教。彻底摒弃一刀切、盲目化教学。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开展差异化教学、个别化辅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是高质量的育人策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育人策略、能力和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要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实施全员德育,落实全员育人,推进一生一导师,需要教师做到“我的课堂我负责”,担当起课程育人的主体责任。首先,要提高深度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是理解学生、有针对性开展教育的前提。对懵懂迷茫的学生,用人生理想“唤醒”他;对积极主动的学生,设计个案“优化”他;对外向骄傲的学生,给出难题“抑制”他;对内向自卑的学生,铺垫台阶“激励”他;对自由懒散学生,制定规则“推动”他。特别是要加强对青春期的研究,青春期伴随的是迷茫、莽撞,是感性、单纯,是理性、独立,更是充满了梦幻,只有读懂他们,才能正确地爱、科学地育,从而帮助其安全度过青春岁月。其次,要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严格要求就是要做到疏堵结合、内外结合,教学德育联动、家庭学校协同,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自主管理能力。此外,要有高水平的综合育人能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把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家校关系作为综合育人能力的第一指标。家校关系其实是以家庭与班级关系、家长与班主任关系为基础,以师生关系为核心,需要加强家校协同,促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获最佳教育效果。同时,要把整合资源作为教师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掘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切实肩负起人才强国的神圣使命,不断提升专业发展的高度,增加专业发展的温度,拓宽专业发展的深度,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新贡献。
(文章转载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